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4-24 19:47:02 点击数:
一位妈妈在深夜时分,突然发现孩子的游戏机不见了。她四处找了半天,才发现——原来孩子偷偷熬夜玩游戏,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!
她说:“我能接受他偶尔不睡觉,但他在游戏上花的钱,简直让我心疼!更糟的是,我还发现他一直瞒着我,没敢告诉他爸——怕被揍。
不得不说,这真的是家长们心中的痛,大家都懂。游戏的诱惑是很大,但更大的挑战在于,如何面对这份诱惑。九游娱乐中心是选择完全禁止,还是允许孩子“适度游戏”?
你是否曾想过,当你嘴上喊着“禁止”游戏时,内心的真实想法是:“只要孩子不玩游戏,他就可以用这段时间学习、运动、交朋友、看书,一切都按我说的做!”然而,错了。
实际上,越是禁止的东西,反而越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。——越是不让碰的东西,反而越吸引人。
有个爸爸曾分享过一个“禁果效应”的笑话:一个人告诉你,“你看,你抽烟抽了这么多年,算下来,你抽掉的钱够买一辆奔驰了。”
你禁了游戏,孩子就能用时间去学习,但问题是,孩子沉迷游戏并不是因为游戏本身有多大的魔力。
游戏只是孩子需求的一个出口。或许他缺乏学校里的自信、缺乏父母的陪伴,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。
我和一位爸爸讨论过,禁了游戏之后,孩子可能会转向其他的替代品,比如“短视频”或者“网购”这些新的“毒品”。
禁了游戏,反而可能给你带来更多麻烦。换句话说,禁游戏就像“懒政”——表面看起来解决了眼前的问题,但真正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。
她曾举过一个例子:她的女儿刚拿到第一部手机时,沉迷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游戏成瘾的孩子。微信不停地刷,朋友圈一个接一个地更新,她也曾想过,要不要干脆“没收”手机,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。
女儿开始经历“犯错改错”的过程。第一次被老师批评,第二次被批评,直到最后,她自己主动提出:“妈妈,我真的管不住自己,要不把手机收了吧?”
这个方法让我感触深刻。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沉迷的行为时,往往急功近利,想要马上“做主”,以为“没收”手机、游戏就能轻松解决。
但事实上,这只是治标不治本。沈奕斐教授的做法是理解和尊重孩子,让孩子自己感知问题的严重性,并主动去改正。
很多家长其实并不是反对游戏本身,而是害怕失控。更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玩游戏。
我有一个朋友,曾经也觉得游戏太让人头疼。看着孩子整天盯着屏幕,心里总是放不下。但是他试着放下对游戏的偏见,和孩子一起玩了一款叫“蛋仔派对”的轻松策略类游戏。
通过亲自“开黑”,他开始理解:“哎,原来游戏并不是那么可怕,反而和孩子一起玩游戏,能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好。”
通过这种互动,家长不仅能理解孩子的游戏世界,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控制欲望。最重要的是,这样的互动能够加深彼此的信任。
所以,如果你问我,如何处理孩子玩游戏的问题,我会告诉你:与其封锁,不如引导;与其指责,不如理解。
的确,游戏的诱惑是存在的,但更大的诱惑其实是在孩子内心的需求——缺乏关注、缺乏认可,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控制感。
作为家长,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封堵所有诱惑,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这些诱惑共处,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最终,真正值得培养的,不是一个远离诱惑的“乖孩子”,而是一个在诱惑面前,依然保持清醒的“自律者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2024-08-01
2024-10-24
2024-11-05
2024-11-02
移动商城
抖音店铺二维码
快手店铺二维码